张水寒 湖南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与技术服务中心 【撰】
导读:黄花蒿为一年生草木,茎直立,多分枝,高150-300厘米。全生育期为260~300天,从播种到叶片收获需160天~180天,从孕蕾到果实成熟为100天左右。青蒿属短日照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4.5~8.5的土壤都能生长,但生长初期对水分要求较严。青蒿中青蒿素的合成和积累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多变的环境因子有利于青蒿素的形成与积累。
1 生产基地的选择
黄花蒿种植基地应选择长江以南地区,要求地势平缓,海拔高度100~700米的低山、丘陵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150~1350mm,生长季节的2~8月份降雨水量600~1000mm。年平均气温13.5~17.5℃,≥10℃积温3500℃~5000℃。年日照1000h左右。土壤耕作层30厘米以上,排水良好,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设施,水质无污染。
2 栽培模式的选择
黄花蒿的栽培模式有:单季栽培模式、双季栽培模式、一次种植两次收割栽培模式。其中一次种植两次收割栽培模式右包括剪取下部枝条栽培模式和隔行收割栽培模式。这几种栽培模式各有优缺点:单季栽培模式操作简单,适合大规模种植;一次种植两次收割栽培模式产量高,节约土地,收益高,但操作较复杂,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适合于劳动力充足的农户种植。种植公司和农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栽培模式。
3 黄花蒿种子的培育
种子必须选择优良品种,青蒿素≥1.0%。种子繁殖和培育需专门的研究单位或企业承担。
黄花蒿种子(果实)形态为椭圆形,长约1毫米,无冠毛,黄棕色,表面略有光泽。顶端尖,具一小突起花盘,基部钝圆,内含种子1枚,胚白色,含油分(图1)。质量标准要求:籽粒饱满、均匀,室温贮藏时间不超过5个月,低温(-18℃以下)贮藏时间不超过2年。千粒重>0.04克,发芽率﹥70%,净度>60%,种子含水量<13%。
图1 黄花蒿种子(果实)(80×)4 育苗技术
4.1苗床地的选择
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夹沙泥),土层深厚(30厘米以上),能排能灌的缓坡地作苗床地。苗床地要是连续耕作的熟地,土壤中杂草种子少,以减少以后拔草工作量。
4.2 整地
以种植面积1.5%-2%比例确定苗圃地的面积,在先年12月前深耕一次。播种前1周施经腐熟的有机肥和优质复合肥50kg作底肥,结合整地翻入土中作,耙平整细,除去杂草杂物。
4.3 苗床制作
土整平后,以床面宽140厘米,沟深30厘米,沟宽40厘米开沟作厢,长依地而定,以不超过15米为宜。
4.4 播种
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为最佳播种期。每平方米用青蒿种子0.15-0.25克。播种前,用木板将厢面压平,用粪水或清水将土面浇透,然后将种子与草木灰:细沙或细泥按1:100:300的比例拌匀(重量比),均匀播于床面即可,厢面中央1.2m宽为播种范围。
4.5 覆膜
先用长2m,宽2-3cm的竹片两端插入苗床边土中(深10cm),搭成自然弯曲的弓棚,从苗床的一端每间隔80cm插1片依次插至另端,完后覆上地膜,并将四周用泥土压实压牢。
4.6 管理
播种后一周检查一次,以后每间隔3天检查一次,如果床面发现土粒发白,用洒水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播后12~15天开始出苗。出苗后每天检查一次,特别注意苗床缺水。遇高温(气温≥25℃)晴天,将薄膜两端揭开通风降温,预防烧苗。
苗长至两叶一心后或气温≥20℃,遇晴天,上午9时揭开两端薄膜,下午16时重新覆膜。至3~4叶期或气温稳定通过15℃即可完全揭去薄膜。
间苗除草:在3~4叶时进行间苗匀苗,将弱苗和杂草除去,每平方米留苗300~350株。
5 移栽
大田选好后,在移栽前15天深耕土壤,深度为30cm左右,要求整平整细,除去杂草等杂物。
整好的地顺地势作成宽160cm到300cm,高20cm的畦,畦面为龟背形,畦长按地形而定,畦沟宽30cm,深20cm。畦面宽度依行距和栽的行数,以及土壤的排水性而定,沙性土壤可宽一些,粘性土壤应窄一些,坡地可宽一些,平地应窄一些。如为大面积的平地,中央应开“十字沟”,或“井字沟”,沟宽30cm --40cm,深40cm以上,有利排水。畦做好后在畦面的中间按行距牵绳打窝,穴口直径20cm左右,深10~20cm,形同碗状。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青蒿品种的特性来确定,一般每平方米为1.3~4.0株,肥土少栽,瘦土多栽。对于土壤肥沃的田块,亩栽植900~1100株,行距100cm,株距50cm;中等肥力土壤亩栽植1200~1700株,行距80~90cm,株距50cm;贫瘠土壤亩栽植1700~2400株,行距60~70cm,株距45~50cm。总之应根据田块因地制宜,采用宽行窄株的方式栽培。
移栽苗标准为:苗高15厘米左右,节间短,叶片多于10叶,根系发达。
每年4月5日至4月30日选择壮苗进行移栽。平放于穴中,每穴1株。栽好后用浇水450克/株。
6 田间管理
6.1 中耕除草
田间除草主要采用除草剂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移栽前10天喷一次草甘膦将已发出的杂草杀死。移栽前喷一次芽前除草剂,常用的有乙草胺和金都尔。黄花蒿生长期长出的禾本科杂草可用盖草能防除。双子叶杂草和大的禾本科杂草在6月上中旬结合中耕培土除草。封行后杂草难以长出,停止中耕除草,少数大的杂草人工拔除。
6.2 施肥
施肥
施肥种类:青蒿规范化生产中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主要包括农家肥、土杂肥、及部分化肥如优质复合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和硫酸钾等。
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对粘性重,土壤结构差的土壤特别注意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
施肥量:应根据土地肥力程度和能否提供农家肥选择不同方案。贫瘠土地,应多施基肥。施肥方案如下:
1、土质好,肥力高的土壤:
基肥:人畜粪尿:500公斤/亩,尿素:3公斤/亩,过磷酸钙:50公斤/亩,氯化钾:5公斤/亩;
追肥(分枝肥):尿素:10-15公斤/亩(根据植株生长状态而定),氯化钾:10公斤/亩;
2、中等肥力土壤:
基肥:人畜粪尿:1000公斤-1500公斤/亩,尿素:5公斤/亩,过磷酸钙:80公斤/亩,氯化钾:5公斤/亩;
追肥(分枝肥):尿素:15-20公斤/亩(根据植株生长状态而定),硫酸钾或氯化钾:10公斤/亩;
3、比较贫瘠的土壤:
基肥:人畜粪尿:2000公斤-2500公斤/亩,尿素:6-8公斤/亩,过磷酸钙:100公斤/亩,氯化钾:6-7公斤/亩;
追肥(分枝肥):尿素:30-40公斤/亩(根据植株生长状态而定),硫酸钾或氯化钾:15公斤/亩;
4、若无农家肥:
基肥:优质复合肥(N、P2O5、K2O的含量分别为15%):50公斤/亩, 过磷酸钙:50公斤/亩,尿素:3-4公斤/亩, 硫酸钾或 氯化钾:3公斤/亩。
追肥(分枝肥):尿素:15-20公斤/亩(根据植株生长状态而定),硫酸钾或氯化钾:10公斤/亩;
5、如果为砂性土壤,保肥能力差,追施的尿素和硫酸钾或氯化钾可以分多次施用。
施肥方法:①基肥:青蒿在未移栽前,结合耕地,把农家肥(应腐熟)或土杂肥均匀撒入田中,翻入土中。复合肥、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在移栽时均匀施于穴底,与泥土混匀后盖上厚10厘米以上的细土,再在侧面栽苗。
②追肥(分枝肥):分枝肥是在青蒿分枝盛期前即6月上中旬结合除草时施用。分枝肥施尿素和氯化钾,结合除草、培土将肥料翻入土中。
7. 病虫害的防治
7.1 防治原则
①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②以综合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③优先选用低毒、高效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
④主张交替用药,复合用药,禁止连续单一用药。
7.2病害防治
青蒿生长期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
病源菌:由半知菌类(Tuberculariaceae)、镰刀属(Fusarium SP)真菌引起。
危害症状:在雨过天晴时青蒿植株地上部分发生萎蔫,植株根部腐烂,而使植株死亡。
综合防治:①清除植株病残体及田间杂草:田间病残体是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主要来源。故青蒿移栽后,以及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应不断检查,及时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并注意不断拔除青蒿地里的杂草,减轻发病。
②地块选择及土壤处理:应选择土质疏松、土壤结构好的缓坡地(坡度在15度左右)种植青蒿。在播种或移栽前需进行土壤处理,即:①用杀毒矾50克+敌克松45克+清水15千克;②黄腐酸盐50克+敌克松50克+清水15千克,在青蒿播种或移栽前作窝喷雾,每15千克药液喷施1亩。
③改进种植制度,青蒿地需2年轮作一次。注意抗旱排涝。
④合理施肥:应采取增施钾肥和有机肥,不偏追施氮化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根腐病及其它各种病害的发生。
⑤移栽后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施青蒿苗,可预防此病。
药物防治:当发现青蒿地里有少量病株时立即拔除,并用药液处理病坑。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大田防治,用药种类、浓度及施药次数依据病原种类、病情发展及气候情况面是定,通常两次用药间隔时间7~10天,连续用药3~4次。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或多菌灵加石灰1:500施于基部,或50%多菌灵加草木灰1∶200施于基部。
7.3 虫害的防治
青蒿的病虫主要有蚜虫、土蚕、青虫和尺蠖、蝽象、钻心虫等虫害。
(1)蚜虫:形态特征:蚜虫俗称“腻虫”。为同翅目蚜科(Aphididae)。蚜虫虫体小柔弱,成虫分无翅和有翅两种类型。无翅蚜虫较肥大、无翅。有翅蚜虫体较细瘦,头胸部黑色,有透明的翅两对。
生活习性:蚜虫食性杂,分布广,发生普遍,为孤雌生殖,繁殖力强。一头成蚜每年可繁殖20多个世代。三四月份,当青蒿苗期时,越冬寄主上的有翅蚜即可迁飞到幼苗上繁殖危害。晚秋时节,随着气温下降,植株渐老,不适宜蚜虫生活,又会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
危害症状: 蚜虫常常是群居在青蒿叶背后和嫩茎顶端,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被害叶片形成皱缩,植株矮小,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叶子产量。除危害叶片外,还危害花序及花梗,受害轻者减少结种和种籽不饱满,重者变黄枯萎,不能结种。
综合防治:①清洁田园:清除田间残株、枯叶,铲除杂草,以消灭越冬场所及部分越冬虫口。
②生物防治:放养和保护天敌,在天敌发生期间应注意少用化学农药。
③物理防治:利用蚜虫喜欢黄色的特点,将木板涂上黄色漆,然后喷上胶水,放在有有翅蚜的田里,诱杀蚜虫。
药物防治:①发现蚜虫后,每隔5~7天喷施药剂3%莫比朗乳油2000~2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
②若发现有翅蚜迁飞,立即喷施速效性杀虫剂,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迅速控制蚜虫。
③将石硫合剂原液加水配制成0.5波美度的溶液,每平方米施90克,均匀喷雾,可有效灭杀青蒿蚜虫。
④秋末春初,彻底清除青蒿种植园内外杂草,消灭中间寄主;并用敌杀死600倍液喷雾,防治越冬蚜虫,把蚜虫消灭在迁飞危害之前。
(2)地老虎:主要危害幼苗。在田移栽前,结合打窝亩用敌克松喷土进行防治,或亩用2包大粒剂研制成粉末撒入穴中进行防治。
(3)青虫和尺蠖: 青虫和尺蠖主要是啃食叶片,早期抑制植株的生长,后期大量啃食叶片,降低产量。可以用40%乐果乳油定期喷雾进行防治。
(4)蝽象:主要危害叶,利用它的群集性以及夜间活动的习性,亩用虫毙乳油2支,兑水15公斤,在晴天的下午8至9点快出土面时进行喷雾防治。
(5)钻心虫:5~6月是黄花蒿钻心虫高发期,在田间观察到虫卵孵化时,可用除尽、功夫、40%乐果乳油等。
8 排水与灌溉
8.1 排水
青蒿耐涝能力弱,为利于排水要求青蒿作畦移栽。多雨季节,要及时清沟理墒,加深畦沟,大田四周开深沟以利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引起烂根。
8.2 灌溉
在青蒿育苗及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根据降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当青蒿叶片出现轻度萎焉时就应进行灌溉。
如遇长期干旱,可结合追肥进行浇水。夏天干旱,可在早晚灌水,切勿在阳光暴晒下进行,以免高温烧伤叶片,影响植株生长。
9 青蒿采收
9.1 黄花蒿采收的最佳时期
青蒿叶中青蒿素含量与采收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根据气候条件、青蒿叶中青蒿素的积累情况和采收经验确定青蒿的最佳采收期。青蒿最佳采收时间为现蕾初期,提前或延后采收均影响青蒿叶的产量和青蒿素含量。
2、黄花蒿砍倒以后,严禁淋雨。如果淋雨,叶内的物质被水溶走,如果连续阴雨3-5天,叶片将霉变腐烂,叶产量降低50%以上,青蒿素含量也会降低。在砍青蒿之前要选好天气,最后能连续晴5天以上,并且准备好覆盖的塑料膜,以便在下雨之前将其覆盖。
9.2 采收方法
在晴天的上午将青蒿整株用灌木机锯倒或用砍刀砍倒,平放在地里,晾晒到晚上,当太阳落山以后,以15株左右扎成一捆,然后搬运到晒场进行晾晒。把青蒿植株(或枝条)置于水泥地上或竹席上在阳光下晾晒,每3小时左右,翻晒一次。待青蒿枝条上的叶子晒干后,用连盖或木棍将青蒿叶打下,除去枝条,用孔径0.5厘米筛子筛去短枝梗,筛下的青蒿叶装入麻袋或有内膜的编织袋。每袋25K。
10.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
黄花蒿叶是提取青蒿素的重要原料,因此,对青蒿产品的质量要求较严,必须符合附表的标准。
附表:青蒿叶产品质量标准
项 目
标 准 规 定
性 状
呈黄绿或暗绿色,卷曲碎叶,气香特异,味微苦,无霉变。
水 分
< 12%
青蒿素含量
≥ 0.5%
枝杆、杂质
≤3%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