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清茂、张美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刘显福 四川省甘孜州药品食品检验研究所【撰】
导读:波棱瓜又名塞季美朵、塞拉美朵、塞美塞古、松球吴、色吉美多、赛尔美、松曲等,为葫芦科植物波棱瓜(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Wall)的干燥种子,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印度、尼泊尔、不丹等也有分布。波棱瓜子具有泻肝火、胆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赤巴病、肝病、胆病以及消化不良,为常用藏药。近年来随着中、藏医药的飞速发展,波棱瓜子的用量日益增加,野生资源已面临枯竭,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促进藏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我们进行了波棱瓜的栽培技术试验。本技术适用于四川省甘孜州波棱瓜田间生产过程,包括整地、播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管理措施。
1. 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缘草本;茎枝纤细,有棱沟,初时具疏柔毛,最后变近光滑无毛。植株长达7米;卷须2歧,近无毛。叶片膜质,卵状心形,长6-12厘米,宽4-9厘米,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具细圆齿,或有不规则的角,基部心形,弯缺张开,宽、深均为1-2厘米,两面粗糙,初时具黄褐色长柔毛,后渐脱落,叶脉在叶背隆起,具长柔毛。雌雄异株。雄花:通常为单生花同一总状花序并生,单花花梗长达10-16厘米,具有5-10朵花的总状花序,长达12-40 厘米,有疏柔毛;花梗长2-6 厘米,疏生长柔毛;花萼筒上部膨大成漏斗状,下部管状,长2-2.5 厘米,顶端直径8-9毫米,基部直径2 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8-9毫米;花冠黄色,裂片椭圆形,急尖,长20-22毫米,宽12-15毫米;雄蕊花丝丝状,长2-3毫米,花药长5-6毫米;退化雌蕊近钻形,长4-5毫米。雌花:单花腋生,花萼花冠同雄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长1-2厘米,柱头3、2分裂。果梗粗壮,长1-2厘米;果实阔长圆形,三棱状,被长柔毛成熟时3瓣裂至近基部,里面纤维状,长7-8厘米,宽3-4厘米。种子3-36粒,但多为6-21粒;种子淡灰色,灰褐色或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燥不平;长圆形,基部截形,具小尖头,顶部不明显3裂,长8-15毫米,宽4-8毫米,厚2-4毫米;种皮革质;子叶2枚,乳白色,胚乳暗绿色,富油性。气微,味苦。花果期6-10月。
波棱瓜雌花2.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向阳的环境。怕旱、怕涝、惧高温,最高气温不超过25℃。生于海拔1500米-3500米山坡灌丛及林缘、路旁。要求土壤肥沃、湿润、透气,排水良好,阳光充足。雌-雄比例约为2 :3。随着海拔、环境、气候等的变化,其生长周期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出苗在3、4月,开花在6、7月,挂果在7、8月,采收在8、9月;在气温相对较高、海拔较低的地方发芽早、出苗快,生长速度也快,但生长周期较短,一般为120-150天;在气温相对低、海拔较高的地方发芽相对较迟、出苗也较慢,生长速度也相对较慢,但生长周期长,一般为150-200天。种子逐渐成熟,成熟时果实顶端裂开,种子脱落。
3. 栽培技术
3.1 选地及整地
3.1.1 选地
根据波棱瓜的海拔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我们在四川省甘孜州选择建立了4个试验基地。第一个位于北纬29°27′-30°05′,东经101°49′-102°21′的泸定县兴隆乡庆丰村,作为主要的试验基地,种植面积300亩。所选地块海拔2090米,土壤为细壤土,阳光充足、阴凉湿润、保水但不积水,土质疏松,肥力充足、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第二个位于海拔2800米的康定县稻子坝;第三个位于海拔3500米的折多塘村;第四个位于海拔3200米的道孚县八美林场。不同海拔的试验基地的建立在于考察不同的气候与海拔对波棱瓜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3.1.2 整地
将配好的专用底肥(堆积、腐熟、培细的圈肥+磷肥,按200:1配制)约2000-3000千克/亩,均匀的撒于地面,再深翻、耙细、整平,作宽80厘米的高畦,畦沟宽30厘米;也可先翻耕、耙细、整平,作宽80厘米的高畦,畦沟宽30厘米,然后在畦的中线两边各30厘米处开沟,每亩埋施专用底肥约2000千克,整平。
在海拔3000米左右,宜选择地膜点播,即在整好的地上覆盖地膜,然后播种。
3.2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种子的采收与处理:
3.2.1 种子的采收
在7-9月波棱瓜果实陆续成熟,果实由青色变为淡黄褐色,顶端尚未开口或近开口时采摘。根据种子成熟情况,采用边熟边采的方法,用剪刀从果柄处剪取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将采下的果实运回后置通风处阴干,待晴天脱粒,脱粒后将种子晾晒至含水量10%左右,除去杂物使种子净度达95%以上即可置阴凉通风处储藏备用。
3.2.2 种子的处理
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可不用浸种或只用清水浸种便可使出苗较为整齐。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配制4000倍赤霉素浸种液浸种,使种子充分浸足药液(约需1-2天)后,改用清水,继续浸种2-3天,取出种子进行发芽处理,发芽温度一般在15-25℃均可;每天淋足清水1-2次。直至种子有少量开始粉嘴时即可作为播种材料。以便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整齐度。
3.3 播种:窝播
播种时间为竖年春4月中、下旬雨季前后土壤湿润为宜。以80厘米畦宽的中线为准,距两边各25厘米为行距(即:畦内行距为50厘米,畦沟行距为60厘米)挖窝,窝距35厘米,窝深约10厘米,挖好后,每窝施专用底肥约0.5千克,用种5粒,施清粪水适量,盖薄土(约3厘米)即可。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块,可在播种后的畦上覆盖一层地膜,以保湿、保温,促使植株的正常生长。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苗高5-10厘米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在搭架前苗高约20-30厘米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搭架后仅拔大草,不再进行中耕除草。
4.2 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二次,每次亩施清粪水1500-2000千克。
4.3 间苗:植株出苗时应及时进行间苗,间苗时一般只拔去雄株,但切不可将雄株全部拔去,约在2-3窝中留1-2株雄株,每窝约留苗2-3株。间苗时要尽量不使留苗受伤,同时还应去弱留强。
4.4 搭架:多用木杆或竹竿,竿的长度在2-2.5米左右为宜。畦内两行立竿相互交叉,顶上连接一横竿,并将其系牢,避免果期因植株过重或风大时致使植株倒伏。立竿后必须人工将苗引上杆架。
搭架4.5 灌排水:波棱瓜植株耐旱性差,干旱时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水分的供给。波棱瓜喜湿,但又怕涝害,雨季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病害发生。
波棱瓜果实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
5.1.1 白粉病
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多在雨季发生,危害茎、叶、果。初期出现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白色霉斑,之后相互连接成片,严重时植株整株死亡。防治方法: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②发病初期,去除病害部分,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或25%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
5.1.2 根腐病
主要发病于海拔较低的高温多雨地区,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避开这些环境种植。如已经发病,应及时拨除病株消毁,病穴用草木灰400-500克或生石灰200-300克进行局部土壤消毒。也可用40%根腐宁、70%药材病菌灵配成500-800倍液,每株灌根0.5 千克。
5.2 虫害
主要是地老虎等为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在头年收割后和第二年下种前30天以前将土地翻耕,并在翻耕的同时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如氰戊菊酯)进行杀虫。如果在苗期发现此虫危害,可将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氯氰菊酯)拌入菜叶中,于天黑前撒于虫害区进行诱杀。
6. 采收、加工、贮藏
波棱瓜是一种花果期较长的植物。下部的果实已经成熟,上部的茎还在继续开花挂果,且果实成熟时顶端分裂,如不及时采收,种子就会脱落。所以果实成熟至开始开裂时就应即熟及采。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波棱瓜的采收期也有所不同,一般在7-9月采收。采收的果实置干燥、通风处晾晒至顶端开裂后取出种子,再将种子晾、晒干燥。试验小区中每亩收获种子75千克,除去未成熟种子和杂质,用透气的竹筐或麻袋封装,放通风、阴凉、干燥处贮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