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根茎供药用,功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治头痛旋晕、肋痛腹疼、经闭、难产、痈疽疮疡等症。本技术适用于四川省彭州地区川芎田间生产过程,包括选地、整地、栽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管理措施。
技术内容 :
1. 术语和定义
山川芎:采收苓种后地下的根茎部分。
抚芎(奶芎):农历冬至-立春前,从坝区采挖的未成熟川芎根茎,用于山上培育苓种。
土苓子:中山育苓川芎的苓秆上紧接根茎,呈深褐色的第1-2个苓节。
正山系:土苓子上面连续7-8个节盘粗大、节间直径较细的部分。
茴香秆:茎秆直径较大的徒长茎,茎秆上无明显膨大的节。
扦子:茎杆最上面、质最嫩的1-2个茎节。
细山系:正山系上面的1-2个茎节。
苓子系数:即节盘直径与节盘下5毫米处茎秆直径的比值。
2. 苓种繁育
2.1 选地整地
选地: 选择繁殖地海拔高度900米-1500米,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寒冷,宜选向阳处;海拔较低的山区宜选半阴半阳。尽量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地块。坡度过大、土层瘠薄、保水困难的坡地不宜选用。
整地: 在选好的苓种繁育地上,浅挖松土,除尽地上杂草,耙细整平表土,依地势和排水条件开厢,厢宽1.6米。厢间开沟15-20厘米深,沟宽20-25厘米,土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15-20厘米。要体现深沟高厢原则以确保排水良好,排除湿害,防止地下根茎腐烂。
2.2 抚芎(奶芎)的选择与处理
2.2.1 抚芎的起挖、选择与处理
抚芎应于栽种前一周,从坝区川芎地里选择苗生长健壮的田块起挖,选择个圆、芽多、根壮、紧实的抚芎,剔除“水冬瓜”(感染根腐病的根茎)等病、弱和直径3厘米以下的过小抚芎,去掉地上部分及根茎上的须根、泥土后,装入编织袋或麻袋中,运往中山苓种繁育地栽种,或置阴凉通风处晾5-6天后栽种。
起挖抚芎
2.2.2 抚芎分类与栽种密度
将挖出的抚芎按大、中、小分类,大个抚芎(直径6.5厘米左右)、中个抚芎(直径5.0厘米左右)、小个抚芎(直径3.5厘米左右)。
统一按行株距30厘米×27厘米规格打窝,每窝种大个抚芎1个,中小个抚芎1-2个。
2.3 栽种
2.3.1 抚芎栽种期
1月中下旬(大寒前后)栽种抚芎。
2.3.2 播种
在整好的繁育地上,统一按行株距30厘米×27厘米规格打窝,每窝种抚芎1个,小个抚芎1-2个。栽种时抚芎芽眼朝上,不可倒置。覆盖薄土。
抚芎栽种
2.4 田间管理
2.4.1 疏苗定苗
3月20日-4月5日(春分-清明),苗高12厘米左右时进行疏苗定苗,去除弱小苗及病苗,每窝留8苗-12苗的壮苗。
2.4.2 中耕除草
抚芎栽种后,行间覆盖麦秆、玉米秆或稻草,可抑制阻碍杂草生长,并辅以人工除草。
人工除草分三次:第一次,3月20日左右在疏苗的同时进行。第二次,4月20日左右。第三次,5月20日左右。禁用除草剂。
除草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中耕。
2.4.3 施肥
第一次:结合疏苗定苗进行,每667平方米施用油枯50千克-100千克、堆肥2000-2500千克。
第二次:5月封行后,对长势较弱的地块,进行根外追肥1-2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千克、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150 千克。
2.4.4 排灌
保持地块四周排水良好,遇干旱天气及时浇水。
2.4.5 插枝扶杆
于苗高40厘米时进行。每窝川芎旁插1根粗1-2厘米、高1米左右、上部带2-3个竹枝的竹秆。
2.5 病虫害防治
2.5.1 农业防治
2.5.1.1 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田园、工具卫生,清除病残植株和杂草,以减少侵染源,减少病区的土壤、流水、农具沾带病菌传播;控制田间含水量,雨季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除草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撒施干石灰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防止蔓延。
2.5.1.2 选择健壮无病的抚芎
选用无病健壮的抚芎做繁殖材料,减少初侵染源。
2.5.2 物理防治
在苓种地安装黑光频振灯等,诱杀地下害虫金龟子和地老虎等虫害。
2.5.3 化学防治
原则上以施用生物源农药为主。
2.6 采收与采后处理
2.6.1 采收
2.6.1.1 采收时间
7月下旬至8月上旬,育苓川芎地上部分顶端开始枯萎,茎上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选择阴天或晴天清晨露水干后收获。不宜在雨天或雨后土壤潮湿的情况下采收。
2.6.1.2 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手直接拔取全株,去除山川芎、叶片、扦子节段,剔除病、弱茎秆和茴香秆,将健全茎秆打成捆。
2.6.2 采收后处理
将打成捆的苓秆运下山,置阴凉通风的室内靠墙竖立堆放2-3天后,用刀将苓子按节割成3厘米-4厘米的短节,每节中间留有一个膨大的节盘,将割下的苓种薄摊于通风、避光的室内贮藏(不能在混凝土地面上),表面覆盖一层植物鲜叶,温度25℃以下,贮放6-10天,于立秋后取出栽种。或将打成捆的苓杆置同样条件的山洞或室内贮藏,于栽种前运下山,割成3厘米-4厘米的短节,栽种。
运输工具应干燥、无污染,不要与可能造成污染的货物混装,不要使用运输过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有异味的运输工具。
苓秆采收
3. 川芎生产
3.1 选地整地
选地: 选择地势较高、向阳,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灌溉排水条件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过沙的冷砂土或粘重黄泥、白鳝泥不宜栽种,地势低,易积水的田地也不得选用。
整地: 前作收获后进行松土,对板结严重的水稻土,要深挖松土。除尽地上杂草,耙细整平表土,开沟作厢,厢宽1.6米,厢与厢之间沟深15-20厘米,沟宽20-25厘米,地块四周沟深约20-25厘米,要体现深沟高厢原则以确保排水良好,排除湿害,防止地下部根茎腐烂。
3.2 苓种选择与处理
3.2.1 苓种选择
川芎苓秆收获后运往坝区,用苓刀将其割成3-4厘米长,中部带一节盘的小段(苓种)。同时挑选去除遭病虫害的无芽嘴的或已发芽的劣质苓种。选用牙体呈扁圆锥形,饱满、肥大,苓子系数2.0-3.0的优质正山系(一级苓种);芽体扁圆锥形,饱满,苓子系数2.8-4.2的健壮粗大的土苓子(二级苓种)也可使用。扦子、“茴香秆”和个别弱小土苓子原则上不得使用。苓种数量充足时,细山系也尽量不用,以保证苓种的优质化。
川芎打捆3.2.2 苓种处理
选好苓种后,播种前可进行如下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20分钟。
3.3 栽种
3.3.1 繁殖方法
采用苓种进行无性繁殖。
3.3.2 栽种时间
川芎的栽种期于8月5日至8月25日(立秋至处暑间),以立秋后一周之内栽种最佳。过早在高温影响下幼苗容易枯萎,过迟气温下降,地上部分当年生长较差,会使入冬前根茎的干物质积累减少。
3.3.3 播种密度
川芎最适栽种密度范围为0.8万-1.3万株/667平方米,栽种规格以25厘米×25厘米为宜。
3.3.4 栽种方法
3.3.4.1 直播
直播时要注意苓种的芽口朝上按压入土中,仅露1/2于土表,节盘接触到土壤为宜,入土不宜过深过浅,过浅易将苓种晒死,过深则出苗慢而不整齐。栽后用稻草覆盖,以避免阳光直射和暴雨冲刷。一般采用直播,每10行的行间再栽1行密苓子称“扁担苓子”,行与行之间的两头各栽苓子2个称“封口苓子”,均为备补苗用。
3.3.4.2 育苗移栽
川芎最适宜播种期若遇前作物未收获时,可另选地于田坎上育苗,然后移栽。需注意以二叶一心期(指植株长出两匹叶和一心芽时)为最佳移栽期,过迟不利于移栽成活。移栽后浇清水定根。
3.4 查窝补苗
3.4.1 查苗
在9月中旬检查有无缺窝或病株,如发现有缺窝应及时补苗,补苗宜早不宜迟,在秋分前(9月23日)应完成查苗补苗工作;发现病株时应及时拔除,集中销毁。
3.4.2 补苗
3.4.2.1 使用栽种时预留的“扁担苓子”和“封口苓子”种苗。
3.4.2.2 补苗时应带土补栽,不能伤根伤苗,补后及时浇水。
3.4.2.3 补苗时选择生长良好的植株,需栽直、栽稳。
3.5 除草
3.5.1 除草时间
在川芎苗期生长期间,应及时除去田间杂草,以免杂草丛生,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人工除草至少安排三次:9月中旬第一次,11月中旬第二次,次年3月中旬第三次。
3.5.2 除草方法
采用稻草覆盖加人工除草法。川芎苓种栽种后需稻草覆盖,出苗后揭开稻草,留于川芎行间可阻止杂草生长,故杂草不多,辅以人工拔除即可。除草时需把杂草根部一齐除掉,最后将杂草拣出田外,集中销毁。
除草时不得使用任何类型的除草剂。
3.5.3 除草标准
保证田间无高于20厘米的杂草,10厘米以上杂草每平方米不超过5株,小于10厘米的杂草无连片生长。
3.6 追肥
追肥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追肥方式为撒施或浇灌。
第一时期追肥:提苗肥,川芎栽种出苗整齐后,于9月中旬起,每隔半月施用一次堆肥,共三次。每667平方米总共施用2000千克左右。
第二时期追肥:提苗肥,次年3月初可对长势偏弱坐蔸的川芎地块进行提苗,每667平方米施用尿素5千克+堆肥800千克。
第三时期追肥:壮茎肥,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每667平方米可根外追施25千克复合肥,补充N、P和K以促进地下部根茎膨大和提高茎杆强度。
3.7 灌溉排水
3.7.1 灌溉
3.7.1.1 灌溉时间
川芎喜欢湿润的环境,久旱出现地表发白时应及时灌水。灌溉应选择晴天早晨或傍晚温度较低的时间进行。
3.7.1.2 灌溉方法
川芎灌溉一般采用漫灌的方式,并以灌满田块间的沟为宜。其具体方法为:整理好川芎田块的水沟,让水源与川芎田埂的灌溉通道相通,然后让水缓缓流入田里,水灌满田块间的沟为度。灌毕,让水慢慢渗入土壤内。
3.7.2 排水
川芎怕水涝,要注意排水沟通畅,防止漫灌后出现长时间塘水;天降大雨要注意检查,保持排水良好,避免土壤塘水,以免地下部根茎腐烂和地上茎叶徒长影响根茎膨大。
3.8 病虫害防治
3.8.1 蛴螬防治
3.8.1.1 农业防治方法
3.8.1.1.1 水淹法
利用川芎产地自流灌溉的水源条件,在川芎药材采收后,放水淹田,使蛴螬幼虫在土壤里窒息死亡,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3.8.1.1.2 人工拾虫法
在挖川芎时,进行深挖。挖出后敲碎土块,拣出蛴螬作为鸡鸭饲料,减少虫源基数。
3.8.1.1.3 毒饵诱杀法
50%辛硫磷100克兑水20千克浸泡青笋叶10千克,傍晚撒在厢面上。
3.8.1.2 生物防治方法
发现虫害的植株,用Bt(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配成水溶液灌根,浓度约为1:200。
3.8.1.3 化学防治方法
采用农业防治能够有效防止蛴螬的发生,一般不采用化学防治。如需用药,需使用低度、低残留的农药。
在川芎蛴螬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块,对受害植株可采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3.8.2 茎节蛾防治
3.8.2.1 农业防治方法
3.8.2.1.1 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田园、工具卫生,清除病残川芎和杂草,以减少侵染源,减少病区的土壤、流水、农具沾带病菌传播;控制田间含水量,雨季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除草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8.2.1.2 选用无病健壮苓种
选用无病健壮的苓种做繁殖材料,减少初侵染源。
3.8.2.2 苓种处理
苓种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20分钟。
3.8.2.3 化学防治方法
采用农业防治和苓种处理能够有效防止川芎茎节蛾的发生,一般不采用化学防治。如需用药,需使用浓度低、无残留的农药。(1)发生茎节蛾等害虫初期,可施用杀苏(Bt类,667平方米用30g兑水50千克)、虫满威(含阿维菌素,667平方米用80-100 毫升,600-2000倍液)或苦参煎液(每亩用苦参5千克熬水浓缩成40千克液体)防治;(2)如此虫危害严重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克兑水50千克喷施。
3.8.3 根腐病防治
3.8.3.1 农业防治方法
3.8.3.1.1 水淹法
每年川芎采收后,5月份栽种水稻,放水入田间,能够有效防止川芎根腐病的发生发展。
3.8.3.1.2 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田园、工具卫生,清除病残川芎和杂草,以减少侵染源,减少病区的土壤、流水、农具沾带病菌传播;控制田间含水量,雨季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除草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3.8.3.1.3 选用无病健壮苓种
选用无病健壮的苓种做繁殖材料,减少初侵染源。
3.8.3.2 生物防治方法
早期零星发生时,可采用木霉菌制剂对川芎根腐病进行拮抗防治,木霉菌制剂施用量500克/667平方米。
3.8.3.3 苓种处理
苓种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20分钟。
3.8.3.4 化学防治方法
生长期内 (1)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间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撒施干石灰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防止蔓延;(2)早期零星发生时,可施用加收米(含春雷霉素,每667平方米用100-170毫升,500-1000倍液)和宝丽安(含多氧霉素,每667平方米用100-140克,500-1000倍液)联合喷雾防治;(3)病株严重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窝,或托布津100克兑水50千克叶面喷施,7天1次,连续3次。
3.8.4 白粉病防治
3.8.4.1 农业防治方法
3.8.4.1.1 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田园、工具卫生,清除病残川芎和杂草,以减少侵染源,减少病区的土壤、流水、农具沾带病菌传播;控制田间含水量,雨季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除草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8.4.1.2 选用无病健壮苓种
选用无病健壮的苓种做繁殖材料,减少初侵染源。
3.8.4.2 化学防治方法
生长期防治(1)如果发生白粉病时,初期可施用加收米(含春雷霉素,667平方米用100-170毫升,500-1000倍液)和宝丽安(含多氧霉素,667平方米用100-140克,500-1000倍液)联合喷雾防治;(2)白粉病严重发生时用25%粉锈宁1500倍液喷施,每10天1次,连续2-3次;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千克/667平方米)防治。
3.9 采收
3.9.1 采收期及气候
川芎的适宜采收期为栽种后次年的农历小满前后(5月20日左右)采挖。采收应在晴天或阴天进行,不宜在雨天进行。
3.9.2 采收操作程序
采挖前先扯去地上茎苗,然后用耙锄挖出川芎,去除大部分根,就地晾晒3-4小时后,用竹撞篼抖去川芎根茎表面泥土,装入麻袋,运送到公司指定的加工地点。
3.9.3 清场
3.9.3.1 采挖结束后收集川芎植株作为猪青饲料,或将茎叶与田间杂草及粪肥、化肥、饼肥等混合堆沤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下一年度川芎有机肥源。腐烂的川芎,集中销毁或深埋。
3.9.3.2 及时清理田地,使田块保持卫生;清洁工具。
去除泥沙
3.10 初加工
3.10.1 晒干:将鲜川芎平铺在干净混凝土地上日晒,遇阴雨天铺于室内通风干燥处。
3.10.2 炕干:将鲜川芎平铺在穿流式蒸汽炕床上,打开鼓风机开关,再打开蒸汽开关,调整蒸汽压力,控制烘床温度50-60℃,烘烤过程中注意时常上下翻动。
3.10.3 晾晒或烘炕至7-8成干时,用竹撞兜或滚筒式川芎碰撞机撞去根茎表面残留的须根及泥土,再干透(用刀砍开中心部不软)即可。
川芎晒干
川芎烘干
撞 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