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虛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虛衰,阳療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本技术适用于四川青川县、平武县、安县等地附子品种的种根繁育过程。
一、技术内容
1. 选地
1.1 环境质量
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符合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1.2 海拔
种根繁育地应选择在海拔1000-1500米的阳山地。
1.3 地块
选择地势向阳、排水良好的熟地或生荒地,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
1.4 轮作
种根地应实行轮作,要求每两年轮作一次。
2. 整地作厢
2.1 整地
栽种前15天左右,在选好的种根繁育地上,除尽地上杂草。连作的土地,每亩可用50%退菌特2.5千克,拌草木灰3.5千克,撒土面,再3犁3耙,作30厘米高、40-50厘米宽的畦,畦间开宽25厘米的沟,土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15-20厘米。
2.2 底肥
每亩用干牛粪1500千克,拌匀,翻入畦面。
3. 栽种
3.1 植物检疫
种根采收后请当地植物检疫部门到种根基地检疫,检疫合格后,开具植物检疫证。
3.2 种根选留
选倒卵形、个圆、中等大小、色泽新鲜、芽口紧包、无病虫的健壮块根。对无根毛,或根毛少而短,毛上长有根瘤菌的,块根上有病菌、黑斑、霉烂、缺芽的块根不能做种。
3.3 种根分级
种根采挖后,除去须根并按大、中、小分为三级,最大的I级可以做药材卖,也可以留山区作乌头种;最小的II级块根留山区作乌头原种。中等大的III级运坝区作附子种。
3.4 栽种密度及栽种规格
不同等级种根按相应的种植密度栽种。
I级种根株距17厘米,穴深12-15厘米,每畦2行,交错排列,每穴栽1个,亩栽10000-12000个;
II级种根株距13厘米,穴深7-10厘米,每畦3行,每穴栽1个,亩栽约20000-23000个。
栽种时在行间多栽10-15%的种根,以作补苗之用。
栽后覆土9厘米厚,成鱼背形以利于排水。
3.5 用种量
I级种根每亩用种根100-210千克。II级种根每亩用种根130-240千克。
3.6 栽种时间
作乌头原种的块根可于采挖后立即栽种;也可放在背风阴凉的地方摊开(厚约6厘米)晾7-15天,使皮层水分稍干一些就可栽种;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于4度左右编织袋低温储藏最多60天后栽种。栽种时要避开雨、雪天。
3.7 浸种
种根栽种前用多菌灵800-1000倍液浸种30分钟。
3.8 栽种方法
按照密度要求在整好的厢上打窝,每窝放1个种根,栽种时种根芽眼朝上,不可倒置。栽好后,每窝浇适量腐熟清粪水后盖土。
4. 田间管理
4.1 补苗
4.1.1 时间
第二年早春苗出齐后。
4.1.2 方法
取健苗带土补栽,压实,浇清水以利成活。
4.2 套种
4月上旬于畦面按40厘米株距点播玉米,每穴留苗2-3株,以利遮荫。
4.3 中耕除草
4.3.1 采用人工除草,禁用除草剂。
4.3.2 人工除草次数及时间:
苗期经常除草,以保证幼苗生长;苗高30厘米封行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除草。
4.4 灌溉及排水
4.4.1 灌溉
4.4.1.1 时间
久晴无雨,表土干燥现白;植株顶部叶片出现轻度萎蔫症状时。
4.4.1.2 方法
清晨或傍晚(不能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从水沟引水浇灌或担水浇灌。
4.4.2 排水
4.4.2.1 时间
中雨后、大雨后,厢沟、边沟有积水时。
4.4.2.2 方法
雨后及时疏通厢沟和边沟,排出积水。
5. 施肥
5.1 第一次施肥
栽种时每亩施清粪水1500千克,施肥后盖土。
5.2 第二次施肥
早春时,每亩施清粪水1500千克,促进出苗。
5.3 第三次施肥
4月下旬-5月初拔草,结合追肥,每亩施人畜粪水1500千克,并清理畦沟、培土。
6. 种根病虫害防治
种根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业措施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原则上尽量使用生物源农药,不施或少施化学农药。
6.1 农业防治
6.1.1 实行轮作,切忌重茬。
6.1.2 用无病、虫种根做种,栽种前注意淘汰带病、带虫种根。
6.1.3 整地时,适度深翻晾晒,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6.1.4 病害发生后立即拔除病株,集中销毁,以防蔓延。
6.2 化学防治
6.2.1 白绢病
6.2.1.1 防治时间:5-8月。
6.2.1.2 防治指标
主要为害附子茎与母根交界的部位,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发病初期叶片萎蔫下垂,严重时地上部份倒伏,叶子青枯,但茎不折断,母根仍与茎连在一起。病株达到2%以上时防治。
6.2.1.3 防治方法
选无病乌头作种;轮作;不用化肥;发病初期,将病株和病土挖起深埋,并用5%石灰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壮植株,防止蔓延。
6.2.2 霜霉病
6.2.2.1 防治时间:3-5月。
6.2.2.2 防治指标
霜霉病是苗期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幼苗期,病株须根不发达,叶片直立向上伸长,且狭小卷曲,呈灰白浅绿色,叶背产生紫褐色霉层。发病后,全株逐渐枯死,产区叫“灰苗”。成株受害顶部叶变白,叶片卷缩,呈暗红色或黑色焦枯,茎杆破裂而死,产区叫“白尖”。病株达到2%以上时防治。
6.2.2.3 防治方法
及时拔除病苗,用1∶1∶200的波尔多液喷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6.2.3 萎蔫病
6.2.3.1 防治时间:4月上中旬。
6.2.3.2 防治指标
茎杆上有黑褐色的条纹,麻叶,叶脉呈黑色油状条纹,叶子变黄死亡,横切块根亦可见黑色一圈。病株达到2%以上时防治。
6.2.3.3 防治方法
为土壤传染病害,病害由块根伤口浸入维管束,再浸入到下一代种根上。采种、运输、栽种时注意勿伤种根;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6.2.4 根腐病
6.2.4.1 防治时间:4-7月。
6.2.4.2 防治指标
上部植株蔫萎,叶片下垂,严重时病株死亡。病株达到2%以上时防治。
6.2.4.3 防治方法
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0.5千克兑水300千克加石灰15千克淋灌,亦可按比例兑在粪水中施用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灌。
6.2.5 白粉病
6.2.5.1 防治时间:5-9月。
6.2.5.2 防治指标
叶片先扭曲向上,叶背产生褐色斑块,椭圆形,逐渐焦枯。病菌在病残植株上越冬,次年病菌萌发产生白粉,随风蔓延,天旱时特别严重。病株达到2%以上时防治。
6.2.5.3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用波美0.3度石硫合剂喷射,每7-10天1次,连续3次。
6.2.6 根结线虫
6.2.6.1 防治时间:5、6、7月。
6.2.6.2 防治指标
受病植株纤弱,种根个小,须根上结成瘤状物。达到5%时防治。
6.2.6.3 防治方法
忌连作,选无病地栽种或进行土壤消毒,选用无病种根作种。
6.2.7 蛀心虫
6.2.7.1 防治时间:4、5、6月。
6.2.7.2 防治指标
危害茎杆,咬坏组织,致使植株上部逐渐蔫萎下垂,称为“勾头”。严重时植株枯死。虫株率达5%时防治。
6.2.7.3 防治方法
收挖乌头时,集中茎杆烧毁;及时摘除“勾头”,集中沤肥;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7. 种根采收
7.1 种根采收时间
霜降后15天内为适宜采收期。选择阴天或晴天采收。
7.2 采收的方法
挖起全株,掰下单个块根。剪去过长须根,保留2-3厘米左右,剔除焦巴、水漩及缺芽种根。
二、附图
种根繁殖地厢面
种根繁殖地幼苗群体
附子种根繁育基地大苗群体
附子种根繁殖地“灰苗子”
附子单株种根
种根拣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