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行之有效的基本策略。近20年来,中药资源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和广度!
中药资源(natural resource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藏量的总和,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更是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动植物资源分为野生、人工种植或养殖、国外引种等,具有地域性、人文性、可变性、多样性、可解体性等特性。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并重是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基本策略。
据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国中药资源种类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09属,11146种;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矿物药80种。中药资源种类分布特点为,黄河以北地区相对较少,长江以南的相对较多,按行政区划排序依次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和华北,其中西南和中南两区的中药资源种类占全国50%-60%;而中药资源蕴藏量北方地区相对较多,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较少,野生中药资源的蕴藏量分布排序依次为高原和山地,丘陵区,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内陆多于沿海。
近2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围绕中药资源领域关键技术,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规模化基地建设、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道地药材成因机制与质量评价、中药资源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等多项重大科研和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
自2011年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至今,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922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元1/3。初步建成包括1个国家中心(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28个省级中心(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65个监测站的国家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在20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28个繁育基地,在四川和海南建设了种质资源库。
自2003年11月1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以来,我国已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体系,人工种植(养殖)品种不断增加。目前600多种常用中药材中,开展人工种植(养殖)品种达300多种。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超过500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基地超过100万亩。
针对一些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地抢救与保护行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主要有:产地保护、野生变家种(家养)、野生抚育,组织快繁、遗传技术、替代品研发等。半夏、五味子、金银花、黄芩、丹参、石斛等品种实现了大面积人工种植;甘草、麻黄、肉苁蓉等防风固沙药材大规模野生抚育或人工栽培,促进了荒漠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参、黄连、西洋参林下栽培全面推广,减少了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冬虫夏草、麝香、熊胆、蜈蚣、牛黄、等动物药材的人工养殖基本实现了产业化。人工麝香、人工牛黄,山羊角代替羚羊角,水牛角代替犀角等动物药材替代品研制成功。人工犀角、虎骨替代品研制也正在努力攻关中。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Recycling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的程度和水平以及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的构建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构建可承载药用生物资源良性运行的生态系统与庞大而复杂的中药资源产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协同及和谐发展关系,以改善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资源供给系统无止境的索取和欲求,以推动中药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健康理性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取得了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建立与资源循环利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提出与实践、非法定药用部位的扩展研究、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资源经济产业链的延伸等标志性成果。
道地药材(Dao-di herbs)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道地药材不仅是药材生产的地理概念,更是重要的质量概念、经济概念和文化概念,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也是中药资源研究的独特内容,更是中药资源学发展的特色优势所在。在实施中药现代化进程中,重点开展了道地药材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从生态生物学角度,揭示了道地药材形成规律和机制,初步赋予道地药材现代科学内涵;二是创建了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品质鉴定与评价方法,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了中药鉴定学和中药标准化发展;三是建立了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和近百种道地药材GAP基地,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或形成了药用植物亲缘学、植物化学分类学、分子生药学、本草基因组学、中药资源化学、合成生物学、中药整合质量观等新理论以及分子生药关键技术、本草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技术、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中药质量生物效应评价技术、中药效应成分指数等新技术,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和广度。
(黄璐琦,李军德)
【本文摘自《中药现代化二十年 1996-2015》2016.10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http://zyzyfwb.com/herbs/)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