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药饮片的切制是传统加工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中药材切制加工,在安国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数百年来中药材切制的刀法有切、镑、劈、剁等,切制后的中药材宜于煎出有效成份,药效提高。本文主要介绍安国传统中药切制加工工艺。
中药材切制加工,在安国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数百年来中药材切制的刀法有切、镑、劈、剁等,切制的片型有片、咀、丝、段、块等,仅就片而言又有圆片、斜片、直片、薄片、厚片多种规格,且片型完整、均匀、美观、不卷曲、不变型。切制后宜于煎出有效成份,药效提高。
安国的中药饮片切制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一般要对干燥药材闷润、浸泡才能进行切、镑、劈、剁等加工。闷润,将药物用清水浸湿或喷淋清水,堆放一定时间,待水分慢慢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使其软化再行切制,如甘草、黄芪、桑皮、陈皮、防风、沙参、牛膝、秦艽、板蓝根、紫地丁、紫菀、荆芥等。对块根较大,质地坚硬,不易润透的药材则采用复润法,润一遍,摊晾后,再继续喷、润,直到润透,如大黄、荆三棱、何首乌、川芎、乌药等。对这种难以润透的药材,药工们还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润法,把药材装入罐中,用水浸渍片刻,以破麻布塞紧缺罐口,倒置。待罐中多余水分完全沥出后,罐中药材已然闷透,倾出,稍晾即可切片。
安国药工向有“三分切片,七分润”的说法,闷润得法,切片可作到又快又好。有些药材为使其变的柔润软化便于切制,或去其毒性必须进行浸泡。浸泡之法最为讲究,浸泡时间短达不到去毒性及软化药材的目的,浸泡时间过长又会使药材伤水而失去有效成份,浸泡时间既要考虑药材个体大小、坚硬程度、去毒性要求时间的长短,又要考虑浸泡药材的气温、水温等。安国药工对浸泡药材有着丰富的经验,何种药材不同季节浸泡多长时间均有定数。泡过之后稍闷即透既不躁又不湿,恰到好处。
安国切片切制的刀工,自明代迄至民国冠绝全国数百年。一个大似枣,坚如石的槟榔,经浸泡软化后,可切成100多片,片薄如纸,可随风飘扬,被药界称作“百刀槟榔”;安国加工半夏、南星切片,先将半夏、南星浸泡7天(冬天10天以上)去其毒性,中间经三次换水,泡到中无白心,口尝稍带麻辣感时,再加白矾(每公斤加白矾200克)蒸煮2-3小时,才能捞出闷润、切片,切成的片子薄如蝉翼、轻若飞絮,放在手心吹口气,饮片便可飘然飞空,被药界称为“蝉翼清夏”;安国切制坚硬的角质、骨质药材时用镑法,镑成片或丝,加工的鹿茸和犀牛角饮片驰名全国。将鹿茸加热、润透,镑制成的鹿茸片状若云片,薄不见边,放在舌尖,倾刻溶化,被冠以“云片鹿茸”;坚硬如铁的犀牛角用特制钢锉排刀镑成片子,形似薄薄的木刨花,晶莹剔透,被称作“刨花犀角”。
2013年9月安国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片切制除切、镑外,尚有劈、剁、刨锉诸法。将木质、骨质、角质等坚硬的药材通过利刀利斧或劈剁成条、成丁、成块,或用刨刀刨成片、或用钢锉锉成末。安国药工的劈、剁、刨、锉技术均达上乘,加工的成品均能中规中矩。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安国药材总结出一系列切制饮片的歌诀,如“切木通,十刀九通”、“槟榔不见边,木通飞满天”、“小皮草子烂当归,要命的桑皮”、“桂枝常山乌药灵仙,切在夏天”等等。
中药饮片的切制是传统加工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安国中药切制加工技艺,在中药加工炮制界可谓一枝独秀,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