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黄芪各历史时期产地的深入分析,总结药材道地产区变迁的各种因素,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生山谷”。《名医别录》:“生蜀郡(今四川成都及周边区域)山谷、白水(今四川甘肃的白水河区域)、汉中(今陕西汉中地区)”。《秦州记》:“陇西襄武县出黄芪”。《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第一出陇西(今甘肃陇西县)、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今甘肃宕昌、舟曲一带)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与甘肃交界等地)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上古时代,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没有国界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地名,也可能是历经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的散失所致,成书于秦汉年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对中药材产地的记载均较为简单,大多只有“生川谷”,“生山谷”,“生川泽”,“生平泽”,“生池泽”之类简单的生境描述,没有具体的地名。
魏晋时期,黄芪产区有了明确的产地记载,从《名医别录》中可以看出该时期黄芪产地主要为四川、甘肃和陕西交界等处,而以四川为主。
南北朝时期,黄芪产区开始向北扩展,新增加了陇西、洮阳、宕昌等地,同时对黄芪品质的认识较之前朝有了明显的进步,如“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通过外观性状颜色及口感来进行不同产地品质优劣的评价,可以说是最早的道地药材性状评价方法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割据的时代,陶弘景是梁朝人,而当时陇西属西魏,抑或是政权割据,或是路途遥远,或是资源匮乏,导致了陇西和洮阳的黄芪“今亦难得”。这也为此后黄芪的进一步变迁埋下伏笔。
产地的扩展,使临床医家对不同产地的黄芪的临床疗效有了比较的可能,促进了对不同产区黄芪的进一步认识。如《本草经集注》中所提的陇西洮阳、黑水宕昌、蚕陵白水等处黄芪在性状、性味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外文中还提及“又有赤色者”很可能指的是今甘肃地区分布的红芪,即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可见,当时陶弘景对豆科的多种黄芪及红芪已有较深的认识,且已经通过临床疗效来筛选疗效佳的品种及产地。
2.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及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最良,蜀汉(“蜀汉”应指蜀郡和汉中)不复采用之。宜州(四川茂州)、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者亦佳”。《四声本草》:“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药性论》黄芪:“生陇西(今甘肃陇西境内)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
隋唐时期黄芪产地进一步变迁,由甘肃中南部地区向东扩大至相邻的宁夏固原及陕西铜川,同时提出蜀汉不复采用。这次变迁体现了国家统一对道地药材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原州”及“华原”属西魏,隋一统中国后,疆域扩大,“原州”、“华原”均被纳入隋朝国土。到了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政府有了精力集全国之力修订官方本草,第一次以政府主导的药材普查整理,对黄芪的分布区域有了更深的认识,亦有可能是陶弘景时代甘肃境内的黄芪蕴藏量已经较少,而距其不远的固原和铜川等地黄芪质量也属上乘,因而出现了向东迁移。此外铜川距唐朝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较近,交通便利使得其成为新优质产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宋代
《嘉祐本草》:“今原州者好,宜州(四川茂州)、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亦佳”。《图经本草》:“今河东(今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今陕西大部分地区)州郡多有之”。《本草别说》:“黄芪都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芪。然黄芪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黄芪本出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为良,故名绵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今山西省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者即绵上,地相邻尔”。
宋代黄芪产区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向东扩展,增加了河东、陕西等地。宋代政府组织了多次本草修订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图经本草》,其是由政府下令全国各郡县将所产药物,一律绘图,并注明植物开花结实、收采季节及功用等并配样品送往京都,供绘图之用。故该书中对药材的产地描述较为全面,而继唐朝之后的再次全国性调查整理为新优质产区的发现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宋代本草首次提出以产自山西绵上的绵黄芪质量最佳,山西产绵黄芪自此被后世所推崇,一直影响至今。
4. 金元时期
《汤液本草》:“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今《本草图经》只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世以为如绵,非也。别说云,黄芪本出绵上为良,故《图经》所绘者,宪水者也,与绵上相邻,盖以地产为‘绵’。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为别耳”。
该时期的王好古对山西绵黄芪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认为其是因产地而得名,并非性状,原因是非此地的亦柔。同时也确实认为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绵黄芪的优质性,并被后世所认可。
5.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图经》曰蜀郡山谷及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陶隐居云:出陇西、叨阳、黑水、宕昌。[道地]宪州、原州、华原、宜州、宁州”。《本草蒙荃》:“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绵耆出山西沁州(今山西省沁源县)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本草纲目》在附方中引《总微论》治“小便不通”用“绵黄芪二钱”,《和剂局方》治“老人秘塞”、《赵真人济急方》治“阴汗湿痒”用“绵黄芪”。《外科精要》治渴补虚,“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本草原始》:“根长二三尺。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黄耆。”。《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木芪出白水、赤水二乡,白水颇胜。绵芪,出山西沁州绵山,此品极佳,咸因地产佥名”。
明代黄芪没有新增产区,《本草品汇精要》概括了此前所有历史时期关于黄芪的产地描述,继承前朝关于道地产区的认识。但是明代本草关于黄芪的道地产区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较为一致的认为黄芪以产于绵上者为佳。至此黄芪的道地产区稳定在山西。
6. 清代
《本草崇原》:“黄芪生于西北,以出山西之绵上者为良……故世俗谓之绵黄”。《医林纂要探源》:“出绵上者佳,今汾州介休也”。《本草求真》:“出山西黎城(山西长治市辖县)”。《药笼小品》:“西产为佳”。《本草述钩元》:“本出蜀郡、汉中,今惟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植物名实图考》:“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滇产性泻,不入用”。《本草问答》:“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指河北省蔚县与山西省广灵县、灵丘县之间诸关口)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答曰: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故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
清代延续明代,即推崇西产绵芪为佳,并在此基础上向北继续扩展,出现了内蒙古新产区,并认为内蒙古产者为佳。山西与内蒙古部分区域相接壤,生态环境亦较接近,因此性状及疗效相近。此外吴其浚本人植物学和药学方面造诣很高,又曾任山西巡抚,对临近省份内蒙古所产中药的研究较为便利,他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首次提到“蒙古”产黄芪,并认为“山西、蒙古”产黄芪质量好。为后世将山西、内蒙古黄芪作为道地药材提供了依据。《本草问答》用传统中医理论详细解释了各地所产黄芪品质好坏的原因,认为黄芪以质体松泡,孔道多,以产于北方者为佳,也为内蒙古产黄芪作为优质黄芪奠定了基础。
7. 民国
《药物出产辨》:“(黄芪)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今东三省),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三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产东三省,伊黎(今新疆伊犁)、吉林(今吉林省)、三姓地方(在清代指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清明后收成,入山采掘至六七月间乃上市。冲口芪产区亦广,产于山西省浑源州(今山西大同浑源县),近阳高县(今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高山一带,收获在于秋后冬前。择出匀滑直壮者,先制粉芪、绵芪。专销三江一带。次下者,乃制冲口芪,染成黑皮而来。浑春芪、牛庄芪即此芪制剩原来生芪而来,是以不黑皮。又有一种名晋芪,实为川芪,原产四川碧江、汶县、灌县(今四川灌县)、江油县等处。又有一种名禹州芪,乃由口外运至禹州(今河南禹州),扎把而来。原色白皮,亦是生芪,非产禹州。粉芪原出陕西岷州、大同、宣化等处。”
民国时期黄芪产地向东北扩展至东北三省,自清朝顺治年间到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同时伴随着文化、医药等的交流,原先较少使用黄芪的地区伴随人口增加和中医药文化的带入,为新的分布区域的发现提供了条件。同时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变革,无论在交通,药学知识等各领域均有了极大的发展,加之该时期人口数量的增加,出口贸易的增长,黄芪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使得依靠野生来源的黄芪的产地必须增加。因此,出现了多个区域的黄芪,如东北黄芪(正芪)、山西绵芪、川芪(晋芪)、禹州芪等,而新增的东北产区由于土壤肥沃等因素被认为是正芪。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出现了仿制黄芪,也就是冲口芪中质量上乘者先制成粉芪或绵芪,质量稍次者染成黑色即为制冲口芪,而制冲口芪剩下的生黄芪即为浑春芪、牛庄芪;此外在禹州形成了中转贸易中心。禹州芪实际产于古北口外(即今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该时期对产地的认识大大丰富于前朝,同时对于不同产地黄芪质量的优劣评价亦较清晰,基本形成了东北、山西、内蒙古三大主流产区。
8. 当代
当代随着黄芪的用量大幅度增加,野生药材难以满足实际所需,因此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栽培,并逐渐以栽培为主,目前的主流种植区域在甘肃定西、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及各周边地区,与古籍所记载的区域相符。
综上所述,黄芪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由西南逐渐往东北变迁的过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可能使用川黄芪,直到隋唐时期,认为“蜀汉不复采用之”;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使用西北产黄芪,且认为陇西、固原、铜川等地所产黄芪质量好;宋代开始出现山西产的绵芪,此后便一直认为山西(特别是山西绵上及附近县市)所产黄芪质量好;清代又出现了内蒙古产黄芪,民国进一步扩大至东北,当代则认为黄芪以产于山西和内蒙古质量最佳。从中可以看出黄芪道地产区受品种、产地、交通、版图、加工、疗效等各种因素影响所呈现的变迁现象。
声明:本文节选自《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以黄芪、丹参为例》中国中药杂志 2016年9月 第41卷第19期,由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编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