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简单、准确的虻虫DNA分子标记鉴别方法。方法:扩增并分析虻虫及7种常见伪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OⅠ)序列,根据差异片段设计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长度多态性(PCR-RFLP)引物,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别。结果:引物对MengChong-Dig.F/MengChong-Dig.R可扩增虻虫及其伪品COⅠ序列,产生约490 bp条带,限制性内切酶Dra Ⅰ可以识别虻虫及其伪品的差异序列,仅虻虫的COⅠ片段可被酶切形成两个片段,从而特异性鉴别是否为虻虫。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CR-RFLP可以作为虻虫的DNA鉴定方法。
虻虫的PCR-RFLP鉴别研究
蒋超, 李军德,袁媛* , 金艳, 赵玉洋
(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北京 100700)
虻虫为虻科动物复带虻Tabanus bivittatus Matsumura 等的雌虫体(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调经破血、消癓软坚的功能。中医临床用于经闭、淤血作痛、跌仆损伤等病症[1]。虻虫雌虫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亦吸食人类血液。虻虫为少常用中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化动物养殖减少,虻虫资源蕴藏量处于下降趋势。市场上虻虫类基源动物来源也日趋复杂,除复带虻外,同科虻属、黄虻属、麻虻属、瘤虻属多种虻虫也广泛应用。同时,作者对玉林、安国、毫州等大型药材市场调查发现,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 Spin.,熊蜂属(Bombus)昆虫,胡蜂科(Vespidae)昆虫的各类成虫炮制后与虻虫形态相似,常充伪虻虫出售,甚至蝇科(Muscidae)家蝇Musca domestica Linnaeus、麻蝇科(Sarcophagidae)麻蝇、丽蝇科(Calliphoridae)丽蝇等多种蝇类也常掺杂其中,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目前虻虫一般通过形态学和显微鉴定[2-3],对于缺头少尾的虻虫市售药材鉴定困难,亟待客观化和标准化。
近20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中药的真伪鉴定与质量评价等相关研究[4-6]。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irphism,PCR-RFLP)将PCR与DNA序列分析相结合,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以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目的片段进行RFLP分析,从而产生特定酶切图谱。PCR-RFLP及其变种已广泛用于动植物中药的真伪鉴别[7-10],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川贝母PCR分子鉴别方法也为本法。本研究将我国常见的11种虻虫与7种市场常见伪品进行PCR-RFLP鉴定,以期为中药虻虫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PCR仪:VeritiTM型(Applied Biosystem公司)、GeneAmp9700型(Applied Biosystem公司)、PTC-100型(Gene公司);5810R型高速冷冻离心机(Eppendorf公司);VORTEX-2GEN1E旋涡震荡仪(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PowerPacTM型电泳仪(Bio-Rad公司);HE99X-15-1.5型电泳槽(Hoefer公司);SYNGENE凝胶成像系统(GENE公司)。
1.2材料
选取来自于不同产地的12种虻虫及7类伪品共143份材料进行PCR-RFLP鉴别研究。虻虫类样品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许荣满研究员提供并鉴定,其余样品采自安徽毫州、广西玉林、成都荷花池等药材市场,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见表1。
1.3表1实验材料详表试剂
Wizard SV Genomic DNA Purification System试剂盒(Promega公司);Taq DNA聚合酶:Ex Taq (Takara公司)、SpeedStar HS Taq(Takara公司)、Q5 Taq DNA聚合酶(NEB公司);琼脂糖(Promega公司);10000×Genegreen核酸染料(TianGen公司);DL2000 DNAMarker(Takara公司);DraⅠ限制性内切酶(NEB公司、Takara公司、Thermo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实验方法
2.1引物设计
2.1.1虻虫序列获得 从NCBⅠ数据库(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中下载虻虫(DQ983533.1、DQ631993.1)及人(JN034122.1)、猪(JN850781.1)、牛(JX218067.1)、羊(KT750038.1)等动物的COⅠ序列,使用Clustal W程序进行多重序列比对,选择虻虫特异性序列区域,使用Premier Primer 5.0(http://www.premierbiosoft.com/primerdesign/)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产物长度为500-700bp,Tm值为55-65℃。引物命名为MengChong-1.F和MengChong-1.R,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见表2。使用虻虫特异性PCR引物扩增收集的虻虫及其伪品材料,阳性PCR产物使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双向测序,序列经CodonCodeAligner5.1.2拼接后用于酶切位点分析。
2.1.2酶切位点分析 使用ClustalW程序对测序获得的虻虫序列和虻虫伪品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寻找其差异区域,使用在线软件WatCut (http://watcut.uwater100.ca/template.php?act=snp_new) 分析正伪品间差异酶切位点,寻找正伪品间具有差异的单一酶切位点进行PCR-RFLP分析。PCR-RFLP分析的扩增引物通过Premier Primer5.0设计,调整上下游引物位置,使扩增产物位于300-500bp,引物命名为MengChong-Dig.F和MengChong-Dig.R,见表2。
2.2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取虻虫类样品,使用Retsch MM400球磨粉碎至能过80目筛,取10mg粉末,使用Wizard SV Genomic DNA Purification System 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DNA提取。
2.3PCR-RFLP分析
2.3.1PCR扩增 使用引物MengChong-Dig.F和MengChong-Dig.R对虻虫及其混伪品进行PCR扩增,在200μL离心管中进行PCR反应。反应总体积为25μL,包括10×PCR buffer2.5μL、dNTP(2.5mmol.L-1)1.5μL、Taq DNA聚合酶(5U.L-1)0.4μL和DNA模板1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用无菌双蒸水补足反应体积。PCR反应在VeritiTM型PCR扩增仪上进行。反应程序见表2。取PCR反应产物5μL,加入2μL6×Loadingbuffer(Takara公司),混匀后于Genegreen染色的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SYNGENE凝胶成像系统观察、成像。
2.3.2 RFLP分析 另取虻虫及其混伪品PCR产物进行RFLP分析,酶切反应体系为20μL,包含10×Buffer2μL、PCR产物15μL、DraⅠ限制性内切酶(10U.μL1)0.5μL、ddH02.5μL,酶切反应在32℃水浴反应1h。取PCR反应产物5μL,加入2μL6×Loading buffer(Takara公司),混匀后于Genegreen染色的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成像。
2.3.3条件考察 引物MengChong-Dig.F和MengChong-Dig.R对虻虫及其混伪品进行PCR扩增,使用Dra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RFLP分析,并分别考察退火温度、PCR循环数、模板DNA浓度、变性和退火时间、Taq种类、不同PCR仪、不同品牌DraⅠ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时间对 PCR反应稳定性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虻虫 PCR-RFLP引物的设计
使用 引 物 MengChong-1.F和MengChong-1.R扩增虻虫及其伪品东方蜜蜂、 西方蜜蜂、 熊蜂、 胡蜂、 家蝇、 麻蝇、 丽蝇 COⅠ序列,序列比对后进行 SNP- RFLP分析, 结果表明,在序列 263-267 位存在 T/C、T/A、A/T等 SNP位点, 其中虻虫分别为 T、 T、 A,此位 点 位 于 Dra Ⅰ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 5'- TTTAAA-3') 上,使得虻虫可被切开,混伪品无法切开,并且此位点在COⅠ序列唯一,见图1。
3.2虻虫PCR-RFLP分析
对12种虻虫及7类伪品使用虻虫鉴别引物进行扩增,正伪品均获得496bp的扩增产物。利用限制性内切酶DraⅠ进行酶切,虻虫序列具TTTAAA酶切位点,而产生265bp和231bp的两条条带,伪品因存在SNP位点导致酶切位点丢失,酶切前后条带不变,见图2。
3.3条件考察
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均可能影响虻虫鉴别效果,本文对影响PCR扩增的关键因素退火温度、循环数、DNA浓度以及影响酶切结果的限制性内切酶时间等进行系统考察,同时考察筛选的条件对不同Taq DNA聚合酶、不同内切酶及不同PCR扩增仪的耐受性,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位于52-58℃,循环数30-40、DNA模板浓度8-200ng.μL-1、Taq酶用量在0.5-2U时、酶切时间在15min-4h时均可准确鉴别虻虫及其常见伪品,见表3。在此条件下对不同保真度的Taq酶、不同型号PCR仪以及不同品牌DraⅠ限制性内切酶均具有稳健性;退火温度过高(>58℃)、循环数过少(<30)、模板浓度过低(<8ng.μL-1)易产生假阴性结果;而酶切时间过长则会产生星活性,导致假阳性结果,见表3。
3.4方法的适用性考察
采用上述确定的优化体系,对102批虻虫样品及41批伪品进行PCR扩增,不同种类、来源虻虫均可产生约490bp条带,经DraⅠ酶切后,正品均产生大小约为230bp和260bp的两条条带,而虻虫伪品均无法酶切,表明该体系能稳定、准确地鉴别虻虫。
4分析与讨论
虻虫为少常用药材,历来有多种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虻虫来源为复带虻等;《全国中草药汇编》规定为复带虻或鹿虻T.chrysurus Loew;《中药大辞典》规定为虻科昆虫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而《中华本草》则规定为华虻T.mandarinus Schiner及其同属昆虫以及黄虻属双斑黄虻(复带虻)。说明虻虫为多来源性药材,多种虻虫均可人药。随着资源的稀缺,市场上虻虫主流药材基源不断流变,早期以华虻为主流,后发展为华虻、姚虻、复带虻[3,11]。近期李军德等对全国多个省份商品药材样品鉴定表明,除云南、北京、辽宁、内蒙古约有2%-5%的复带虻T.bivlttatus外,其余主要为汉斯虻、广西虻、杭州虻等[12]。作者近期对全国几个大型中药市场调查发现,市场及临床使用不区分虻虫种类,伪品主要为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熊峰、麻蝇等形态类似的昆虫,这些昆虫不具有破血消癓的功能,需要与虻虫进行鉴别。为达到准确鉴定虻虫的目的,本研究收集了杭州虻、广西虻等12种市场常见虻虫品种及主要伪品进行DNA分子鉴定研究。
为建立DNA分子鉴别方法,首先需要进行分子标记的获得与筛选。由于虻虫为吸血性昆虫,常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直接使用COⅠ片段通用引物无法获得虻虫序列。本研究首先设计一对虻虫类特异性引物对虻虫及膜翅目、双翅目部分昆虫进行了COⅠ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发现仅虻类昆虫含DraⅠ限制酶识别序列,从而建立PCR-RFLP鉴别方法用于虻虫与混伪品的鉴别。为保证PCR-RFLP方法的稳定性,笔者对退火温度、PCR循环次数、DNA浓度、引物用量、DNA聚合酶用量、PCR仪和DNA聚合酶等进行考察,并同时考察了酶切结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长时间酶切的情况(4h以上)下可能产生星活性,导致伪品出现部分的酶切,但不会影响判别结果,见图3。使用该方法对市售的73批虻虫进行鉴别均能获得正确的酶切鉴别结果。本实验将PCR-RFLP方法引人虻虫的真伪鉴别中,表明该技术具有准确、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能有效鉴别虻虫及其伪品。同时该方法对样品要求低,对炮制、仓储样品均具有良好的鉴别效果,有望成为商品虻虫的特异性鉴别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大有,徐莉,李莉,等.蛇虫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28(7):440-441.
[2]李军德,黄璐琦,冯学锋,等.蛇虫药材性状显微特征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6):2057-2060.
[3]姜波,赵荣国,高士贤.五种蛇虫药材的性状鉴别[J].中药材,1992,15(3):21-24.
[4]黄璐琦,袁媛,袁庆军,等.中药分子鉴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9):3663-3667.
[5]黄璐琦,唐仕欢,李军德,等.动物药材分子鉴定研究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234-236.
[6]王川易,郭宝林,肖培根.中药分子鉴定方法坪述[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237-242.
[7]张婷,徐珞珊,王峰涛,等.药用植物末花石解、流苏石解及其形态相似种的PCR-RFLP鉴别研究[J].药学学报,2005,40(8):728-733.
[8]蒋超,黄璐琦,袁媛,等.晦切-熔解曲线分析:一种新的SNP分型方法及其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14,49(4):558-565.
[9]张学维,马长华,白根本.塔里木马鹿特异性PCR及PCR-RFLP鉴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70-573.
[10]Jiang C,Yuan Y,Chen M,et al.Molecular authentication of multi-species honeysuckle tablets[J].Genetic Mol Res,2013,12(4):4827-4835.
[11]来复根.中药蛇虫的鉴别[J].浙江药学,1986,3(4):13-15.
[12]李军德,黄璐琦,陈敏,等.中药蛇虫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8):228-230.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现代中药(蒋超,李军德,袁媛,金艳,赵玉洋.虻虫的PCR-RFLP鉴别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16-20